第六屆吳大猷科普獎得獎作品及評論 返回 

希望 - 拯救瀕危動植物的故事
珍•古道爾 著 黃乘明等 譯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從拯救動植物到拯救自己

人是動物嗎?作為動物的一員,人對地球的貢獻有哪些?1月23日,在《希望——拯救瀕危動植物的故事》新書首發式上,環保專家、北京麋鹿苑博物館副館長郭耕用獨幕劇“動物聯合國大會”對這兩個問題進行了詼諧的解答。

相比於小鳥消滅蟲害、給世界帶來美妙歌聲,猴子吃果子、拉種子、為植物擴散作貢獻,而人類卻發明了成千上萬種化學產品,製造成百上千顆核彈頭,利用先進的技術把海中魚兒捕撈得所剩無幾,滅絕數千個物種,每年殺死上百億頭的野生動物……在郭耕演繹的“動物聯合國大會”上,人類還遭到眾動物的控訴:老虎說,都說老虎吃人,地球上的老虎卻被人吃光了;狐狸說,人比狐狸還狡猾,只有人類會設陷阱、下毒藥;天鵝認為真正想吃天鵝肉的不是癩蛤蟆,而是人類……

這部自編自導自演的獨角劇,郭耕在很多場合表演過,他說:“編這個獨角劇是希望人類能捫心自問——我們到底給地球帶來了什麼,給動物帶來了什麼。”不同于郭耕的反諷與激將,古道爾促使人們走上動植物保護的道路是鼓勵與感召,在《希望》一書中,古道爾給我們講述了人類的關愛與善良。

他們在創造奇蹟

美洲鶴是北美唯一的本地鶴,由於遭到獵人的捕殺及其他原因,在20世紀30年代,美洲鶴的數量從一萬隻銳減到十多隻。後來,經過科學家不懈的努力,數量才有所上升。人工繁育是搶救瀕危物種最基本的手段之一,但科研人員喬治為人工繁育卻採取了“非傳統”的方式,他和一隻名為德克斯的美洲鶴談起了“戀愛”。

德克斯1966年出生,由人類親手養育長大,並視人類為同類。她是一隻攜帶獨特基因、稀有而珍貴的鳥,讓她繁育很重要。但10年中引進合適的雄性鶴都沒有成功。德克斯更喜歡男性白種人。當喬治瞭解到,如果人工飼養的鶴與人類關係密切就會產蛋時,他便主動“追求”德克斯。1976年,喬治與德克斯住進了一座住所。他學著鶴類跳求愛舞蹈,包括低頭、跳躍、奔跑以及將物體拋向天空。在最初的幾個月裡,喬治每天多次進行這種複雜的表演。

第二年春天,德克斯產出第一個蛋。不幸的是,雖然通過了人工授精,這個蛋仍然不育。又過了一年,德克斯孵出的雛鶴死了。直到1982年,才終於孵出一隻名為吉•威茲的雛鶴。德克斯的基因至今依舊活著,在美洲鶴種群中保存完好。

洲鶴成功繁育後,人們在20世紀90年代又實施了野外放生。但是,考慮到一個種群太脆弱,科學家便想幫助美洲鶴開闢一條新的遷徙路線。他們想做一個新的嘗試——讓人工繁育的美洲鶴把超輕型飛機當做父母,跟隨遷徙。為了防止美洲鶴把人類當父母,飼養和訓練的人員都穿著白色的長袍類服裝,黑色橡膠靴,戴上能遮住眼睛的舌頭盔。他們攜帶答錄機,播放美洲鶴父母育雛的聲音和它們將要跟隨的超輕型飛機的聲音。

2006年,古道爾體驗了一次遷徙,坐在超輕型飛機裡的她說:“和那些美麗而又年輕的美洲鶴一起在天地間翱翔,我感覺我和它們心意相通,我相信我自己就是一隻鶴。”

美洲鶴的故事只是人類拯救瀕危動植物故事中普通的一個,本書主譯、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黃乘明說:“在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一直為動物保護主義者的執著、耐心與奉獻精神而感動,他們的工作成績著實令人歡欣鼓舞,他們創造了大多數人都認為不可能的奇跡!”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古道爾對中國有深厚的感情。自1998年以來,她幾乎每年都訪問中國,因此,在《希望》一書中,她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講述了她所瞭解的中國故事,如大熊貓、揚子?、麋鹿、朱?等珍稀動物的保護,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現象的控制,草海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恢復……

不只是拯救它們

讀了《希望》中的故事,不少人在感動之餘不免會有些疑惑。為什麼,為什麼我們要不惜代價、不惜金錢地來拯救瀕危動植物?書中也提到,當鹽溪虎甲蟲列入美國聯邦瀕危動物名錄,美國聯邦政府撥出經費用於拯救這些特殊的蟲子和它們的棲息地時,許多人感到吃驚、震撼和迷惑。有人甚至說:“當數百萬人還處於流離失所、忍饑挨餓的狀態時,用50萬美元去拯救一隻甲蟲,我們應該感到羞恥!”

拯救動植物“值不值”的問題黃乘明不是第一次被問到,他說:“有一點認識很重要,動物與我們人類共同生存在地球上,它們有權利得到這樣的待遇。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個物種都非常重要,無論是我們人類,還是珍貴的大熊貓,或是不起眼的蟲子。一個物種的滅絕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續影響。”

郭耕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動物保護實際上並不需要花錢和代價,因為動物原本有天地自然去養護。他在印度生活過3個月。就他所見,印度人幾乎都信教、有信仰,相信眾生有靈,很多人不吃肉。所以,在印度不管走到哪兒,幾乎都能看到牛、孔雀、獼猴等動物,而人們能與動物和平相處。

“現在我們一些人卻要偷獵野生動物,要吃它們的肉、扒它們的皮,要搶佔它們的地盤,我們保護動物的很多費用都花在這些方面了。”郭耕說,“所以我常講,動物保護要做的不是把動物關起來,而是把人類管起來。聖雄甘地說過,‘地球能滿足人類的需要,但滿足不了人類的貪欲’。如果人類的需求能少一點,動物生存的機會就多一點,我們不能讓人類的非生存需要去侵犯非人類的生存需要。”

在動物保護主義者看來,原本就是我們人類把世界搞得這麼糟糕,現在理應由我們來把一切理順了,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贖罪。古道爾曾說自己滿世界奔走呼喚,是因為“唯有幫助,它們才能被拯救”,後來她的這句話變成了“唯有幫助,我們才能都被拯救”。一字之差,道出了境界的變化。

黃乘明還認為,動物保護不被所有人認同的原因,在於他們把動物的發展和人類的發展對立起來。“很多瀕危動物生活在邊遠山區,那些地區比較貧窮。在那裡建自然保護區,森林不讓砍,土地不讓做耕地,當地老百姓當然會有反對意見。單純靠國家的強制措施來執行還是會大打折扣。但如果考慮到老百姓砍伐森林是為了找能源,而代之以建沼氣池,給他們一定的經濟補貼,我想他們也就不大會冒風險砍伐森林了。所以,要把他們的利益與保護動物結合起來,譬如《希望》中介紹的草海自然保護區的做法就很值得提倡。”

改變世界,改變自己

“我可以改變世界、改變自己、改變隔膜、改變小氣,要一直努力努力,永不放棄”。歌手王力宏這首為環保所寫的歌《改變自己》道出了環保的真諦——從小做起,永不放棄。如果你看到《希望》一書中的科學家所做的工作,而感歎“非不為也,實不能也”,那就大可不必了。其實,保護動植物完全可以貫穿於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之中。

書中講到了保羅•羅奇的故事。保羅的父親在奧科爾山脈腳下的一個大銅礦工作。1938年他6歲時,曾與父親一起站在山頂上,親眼目睹了如下一幕:由於伐木、大規模的放牧、冶煉操作排放有毒物質,曾在書本上展現的美麗的森林漸漸地消失了,留下光禿禿的一片。這促使保羅暗下決心,總有一天他會進山,重新種上樹。20年後,他開始兌現自己的諾言。每天晚上、每個週末,年復一年,他帶著成袋的草種上山,驅車到達他能到達的最遠的地方,然後下車,一邊走一邊播種。

15年來,保羅單槍匹馬用自己的錢購買草籽,植樹造林。儘管在此過程中有無數的挫折和失望,但他從未放棄。終於,肯尼科特銅業公司出於內疚,花費數百萬美元來清理因其冶煉操作而產生的有毒廢物,並聘請保羅來幫助他們執行遲來的恢復專案。今天,奧科爾山脈被綠色環繞,覆蓋著原生草坪,還有保羅播種的植物以及他親手種下的樹苗,動物也已返回山中!

當郭耕、黃乘明被問到我們普通人能為生物保護做點什麼時,他們的回答人們其實都耳熟能詳:“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管住自己的嘴”;“如您愛鳥,請去觀鳥,切勿關鳥”;“只有野獸有權穿裘皮”……是的,讓我們以《希望》中的人物為榜樣,改變世界,從自己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