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吳大猷科普獎得獎作品及評論 返回 

分子共和國
馬玉國 / 于峰 主編 知識出版社

《分子共和國》是一本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師生的網路原創趣味科普文章合集,最早由獲得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徐光憲院士發起。該書清新活潑,形式多樣,富有趣味,其中有散文、詩歌、訪談、自述、推薦信、競選演說、偵探故事……在北京大學化學學科創立一百周年(2010年)前夕,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以化學文化節為載體,將《分子共和國》一書的首發式作為本次文化節的開幕式,希望讓全北大、全社會更加深入地瞭解化學學科。網路科普作品的誕生。

2005年的夏天,在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一群沒回家、留在實驗室工作的學生琢磨在這炎熱的夏季裡再做點什麼有意義的事情。一位名叫陳佳未的同學,突發奇想地寫了篇關於化學元素的短文,並立即發動周圍的同學圍繞一個個化學元素撰寫詼諧幽默的文章,並將其發到北大未名BBS論壇化學學院版面上。

在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同學們就在虛擬的網路中建立起一個“元素的世界”。 “‘元素的世界’是真正意義上第一次由學生群體自發的科普創作。”據《分子共和國》執行主編之一、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博士生王子濤說。當時反響很好,效果出乎意料,同時大家意識到,原來科學普及也可以以這種形式出現。但由於是完全自發的群體寫作,這一活動沒有得到延續。

轉眼到了2006年的夏天,徐光憲院士在北大未名BBS論壇化學學院版面以“老頑童”的網名發表《分子共和國——開國大典》一文,號召全院師生開動腦筋,運用趣味、通俗的語言文字描寫分子,共同構建一個“分子共和國”。此次,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團委、研究生會、學生會體行動起來,發動同學,響應徐老的號召,開始了為期近3個月的“分子共和國”趣味科普文學創作活動。王子濤介紹說,那些日子裡每天在論壇裡都能見到同學們上傳的一篇篇新文章,能感受到同學們日漸高漲的熱情。從2006年7月到10月,短短3個月即收到了80餘篇稿子。

“該活動在全校範圍內產生了良好的反響,並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們希望將這些原創科普文章結集出版,以便在全社會範圍內產生更大的影響,推動我國科普教育的發展,這一想法得到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隨即開始了歷時一年多的編校工作,完成了對原稿語言、邏輯、學術等方面的校對和插圖的選配。”《分子共和國》的學術顧問、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院長高松在首發式的發言中這樣介紹。

這本《分子共和國》的出版並非一帆風順,其中有很多插曲。”王子濤說。首先同學們在編寫稿件過程中,就引發了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如何平衡這種科普文章的學術性和娛樂性。其次,在準備集結出版這本書時,所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找“婆家”——出版社。王子濤解釋說:“這種群體創作的作品尋找到的出版社估計還是為數不多。”他們最終於2007年11月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落腳。

除了上述插曲,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篩選稿件,因為近80多篇稿件只能有60多篇入選。“篩選稿件是一個很痛苦的抉擇過程。”王子濤說。他們把所有文章返給作者,讓其在兩周內完成稿件的修改、補充。此後又再次收集所有稿件,並先找研究生看文章的知識構架,然後請徐老、高松等《分子共和國》的13位學術顧問審閱這些稿件。在2008年4月底,把稿件發給出版社,此後就開始了長時間的“拉鋸戰”,編委會的成員們根據出版社、學術顧問們提出的意見,反覆修改多次。

《分子共和國》並不是一個“終結”。據該書主編之一、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馬玉國介紹說,學院陸續還計畫出版《元素的世界》、《分子共和國·明星篇》等科普作品,希望能使公眾真正地瞭解化學、熟悉化學、熱愛化學、參與化學,並且還會針對不同需求層次的讀者出版不同創作形式的科普書。比如,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科研力量強,學院有近60個獨立課題小組,希望將來每個課題小組都能將自己研究的前沿成果以深入淺出的科普形式展現在公眾面前。該書副主編之一韓冬說,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是以“院士大師發起、同學創作、團委組織、教授指導”為宗旨做大學生科普創作,希望這種模式能得以推廣,以推動我國科普事業發展。

本科生的原創作品

新中國建立60年以來,我國在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科普讀物在我國的發展卻相對緩慢,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品種少,範圍窄,可讀性差。”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社長龔莉表示,當今科普創作需要科學和人文結合,需要文圖結合,需要形式多樣化,簡單的知識詮釋顯然已經不合時宜。《分子共和國》的出版正逢其時,以獨特的樣式,在我國科普讀物的創作上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並且最難能可貴的是它的原創性。

據王子濤介紹,除了徐光憲先生的《開國大典》一文,《分子共和國》中收錄的短文幾乎全部出自本科生之手。他們在寫這些科普短文時又是怎樣的心情?本科生又是如何勝任這樣的重任的呢?

“寫這些文章時,是在寫自己的體會、感悟,所以真的很開心。”《分子共和國》中“鐵匠鋪”篇的作者孫少陽說這話時,臉上洋溢著笑容,“希望通過寫這樣的文章,給予大眾更多的化學知識。”

通常寫一篇不到2000字的科普短文,這些本科生可謂是下足功夫。由於本科期間,課程設置較多,故從構思到完成一篇短文需要不短的時間。除上課外,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圖書館查閱專業期刊、書籍、文獻,如在寫有機化合物前,孫少陽會閱讀有機化合物的專業書籍,對其進行深入瞭解和學習,掌握基礎知識後方才動筆。孫少陽說:“唯有如此才能駕馭好科普短文。”

“寫這種科普短文確實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王子濤說,自己曾經在《元素的世界》中也寫過短文,前期準備工作是幫助自己深入鑽研專業知識的過程,而寫作過程則是踏入了再創作過程。在寫作中,要思考自己寫的亮點,必然需要自己對知識點進行再次思索。“在寫這種科普短文的過程中,需要學生自己發掘,自己思考,查閱資料,然後創作,渾然一體。”馬玉國總結說。毋庸置疑的是,這種方法能幫助學生對知識點進行系統地學習、消化吸收,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

《分子共和國》中為何沒有研究生參與寫作?王子濤結合自己的情況分析,讀研究生時,閒暇時間少了,且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同了。本科生的思想可能更天馬行空,更願意把喜聞樂見的事情融入到文字中,而研究生思考問題更深入,更學術化。此外,就他個人而言,他更願意看別人的科普短文,因為這樣發現大家對一個點的不同寫法,其中的碰撞閃出的火花讓他受益匪淺。

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院士在該書首發式的講話中表示:“我們的廣大師生,積極回應了徐先生的號召,創作出了一系列語言風趣、內涵豐富的科普文章,不僅僅是平時科學知識積累的結果,更是大家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充分體現。”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社長龔莉說,參加《分子共和國》“建造”的同學們,以及將要在其中漫遊的人們,收穫的豈止是化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好奇心和解放的思維,誠如徐先生所說,“好奇性和解放的思維是創新的源泉”。

英國植物學家法蘭西斯·達爾文(查理斯·達爾文之子) 曾說過一句至理名言:“在科學中,功勞歸於說服世界的那個人,而不是首先想到點子的那個人。”周其鳳說,想到點子,便是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而科普和科學傳播就是說服世界。從這個角度上講,後者的作用更甚於前者,如果能說服世界,這個世界就會變得大不一樣。希望同學們繼續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創作出更加優秀的科普讀物,為我國科普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不僅要做想到點子的那個人,還要做說服世界的那個人!

素質教育 全面育人

參與創作的這些同學在踏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門檻後受到了什麼樣的潛移默化,會對這種科普創作有如此大的熱情?馬玉國說,走過風雨百年,化學學院形成了一個清晰的教育理念:除了培養化學的專業人才,還強調培養每個學生具備“深厚的人文底蘊、扎實的專業基礎、強烈的創新意識、寬廣的國際視野”。

學院很注重培養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興趣。在學生進入本科學習階段時,會有任教老師、輔導員引導學習、生活,並且設置很多與現實生活聯繫緊密的課程,講求與時俱進。BBS論壇則為學生們提供了良好的溝通場所,讓學生們更瞭解、更熱愛化學。從本科二年級結束開始,大部分同學就進入實驗室了。如此,他們不再只是接受課本知識,通過參與課題組的工作,還學會了查閱文獻,學會了和組裡其他的高年級研究生的交流,找到獲取最新的信息的途徑。馬玉國說:“允許學生發揮自己的才能,鼓勵學生把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同社會、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自身的發展同社會的需求聯繫起來,做到學以致用,這是我們的一個目標,而這些在編纂此書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這次由我們學院師生共同創作出版的《分子共和國》,是一個新的、很好的自我教育和普及化學的形式。”在《分子共和國》的發佈會上,高松這樣表示。
“《分子共和國》所包含的內容不僅僅是科普文章,同時也彙集了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育成果的結晶。”周其鳳校長在書中的序言中給予了肯定的評價,素質教育、全面發展,讓學生們學以致用,把化學帶回生活,在生活中思考化學,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是學院一貫的思路。

《分子共和國》,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編,知識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定價:36.00元

《分子共和國》責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科學分社社長徐世新介紹,為配合這本書的風格,該社編輯石玉為書中的每一個小故事都配以活潑的手繪圖。而書中每篇文章標題旁的分子模型圖都是由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同學們自己動手,用電腦類比技術繪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