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吳大猷科普獎得獎作品及評論 返回 

餐桌上的植物史
秦風古韻 著 出版社:東港出版社(中國大陸)
 

本書列了百餘種食用植物,重點是『史』,也有不少有趣的掌故。惜乎科學方面往往不夠深度。以書末的『檳榔』一章為例,連台灣的『檳榔西施』也提了,卻沒一字有關檳榔和口腔癌。比之徐明達先生的近著《廚房?的祕密》,徐著取材和立論都高了一層,可惜徐著未見在今歲參與吳大猷科普著作獎決審的書單?。(王倬)

屈指數來,人類賴以果腹生存的植物性食品也就100多種,可以劃分為主食,如大米、小麥、玉米等;蔬菜,如白菜、芹菜、南瓜等;水果,如蘋果、無花果、櫻桃等;調味品,如胡椒、花椒、八角等。

然而,植物性食品不僅僅供給人們能量和美味,而且滲透和體現了人類的所有文化,包括科技、歷史、宗教等,更是人類文明的見證。《餐桌上的植物史》對100多種植物性食品描述的同時,也就是在講述人類的文化和社會發展。

不過,《餐桌上的植物史》一書中關於植物性食物與科技的關係只是偶爾談及,即使論及也著墨不多,如指出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中關於白酒的釀造時間有誤。李氏認為中國在晉代就發明了白酒,但公認的中國白酒的發明是在元代。元代以前用糧食,如黍,釀的酒是黃酒(低度酒),而非白酒(蒸餾酒)。(張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