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吳大猷科普獎得獎作品及評論

佳作獎
《科學大師》:陳澤加譯 出版社: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親近科學大師的途徑,確實有許多種。其一,投入其門下,成為其弟子,自然是最直接的,但這對一般人來說不可得,而且也消受不起。其二,則是研讀其著作,或聆聽其講演,這是直接接觸其思想,一般人也還有機會,但要讀懂大師著作既不容易,聆聽大師講演機會也不多。其三,則是更多的人喜歡的方式,即閱讀大師的傳記,瞭解其業績貢獻,記誦其逸聞軼事,此法通常不累,機會更是隨處可得。
第三法中,還有分別。一本幾百頁的大師傳記,在此奔競浮躁的社會中,要讓人將它讀完,也不容易。況且還有一些人,只是想快速瞭解某位大師的某項貢獻或某個事件。對於這些人來說,一個大師的傳記如果有幾百頁,仍然難以忍受。於是就有人來做這樣的工作:將大師的傳記濃縮為幾頁十幾頁,再將幾十幾百位大師的小傳集成一書,好讓人最省時,最省力地親近大師。本來親近大師不費時費力是不行的,但在這忙碌奔競的時代,退而求其次,用這種方式親近親近畢竟也聊勝於無。
這部《科學大師》就是這樣的集成之作。作者選擇了40多位科學家,敘述其生平和業績,旁及相關的科學家300余名。如果將從古希臘到今天的科學發展歷程,比作一長條籬笆,則這些入選的科學大師及其貢獻就是籬笆中的一個個樁——它們都是關鍵性的、劃時代的。熟悉了這些人物及其業績,也就對科學的一般歷史有了一個最基本的瞭解。
本書當然是一部普及讀物,但是內容編排上頗有可取之處。尤其是每位科學家都有一份名為“生平和年代”的簡要年表,表以10年為一格,分為兩欄,左側一欄為“科學背景”,右側一欄為“社會背景”。例如在開普勒的年表中:左欄我們可以看到,1619年,開普勒發表他的行星運動第三定律;右欄則可以看到:“1620年,英國清教徒在麻塞諸塞州登陸,建立普利茅斯殖民地。”這種年表,閑來看看,也能收擴大眼界之效。
本書圖文並茂,每位大師傳記的篇幅雖然不多,但除了業績貢獻之外,也能注意到一些細節的提供,例如關於法拉第,就提到他晚年盛名之下卻可能已經患上早老性癡呆症,還引用了他給朋友的信件中自述症狀的段落。這類細節描寫,對於加深讀者對於傳主的印象很有作用。其實這種做法,兩千多年司馬遷已經在《史記》中熟練運用了。其間的奧妙,在於對細節的選擇和取捨,這是作者眼界、見識、審美趣味和思想境界的直接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