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沿革

一般介紹

物理研究所於西元1928年首創於上海,1962年於臺北南港復所,由吳大猷院士擔任首任所長。爾後歷屆所長為王唯農博士(1976-1977),林爾康博士(1977-1989),何侗民博士(代理,1989-1990),鄭天佐院士(1990-1999),姚永德博士(代理,1999-2002),吳茂昆院士(2002-2004),李世炳博士(代理,2004-2006),吳茂昆院士(2006-2012),李定國博士(2012-2018),張嘉升博士 (2018-)。1966年與清華大學及台灣大學,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的支持下,合辦物理研究中心,以推動台灣之物理研究。1970年,本所成立大氣科學與流體力學之跨領域研究計劃;之後又於1975年新增生物物理研究計劃。於本院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81-1985)之1983年四月,物理所將原有的二層樓舊館改建成四層高的大樓。在此期間,本所的研究領域亦擴充至場論與粒子物理,原子核物理,以及統計與計算物理等領域。爾後,隨本院進入第二個五年計劃(1986-1991),本所在人員與設備方面皆持續成長。為滿足本所學術研究活動之快速擴增的需求,增建一新大樓於舊館東側,新館樓高十層,於1999年啟用。物理所全館於2000年命名為「大猷館」並於舊館四樓設立「吳大猷紀念館」,以紀念於同年三月四日辭世之本所首任所長吳大猷院士。

現今(2023)本所有36位研究人員、研究技師8名、研究助理98名、行政及技術人員46名、博士後78名、博士生68名、碩士生44名等,共約397名從事研究工作。本所的研究方向可分為量子材料物理、中高能物理及生物與動態系統三大主流。


影片簡介


物理所所徽

本所所徽於2003年4月15日誕生,由張嘉升研究員設計,其設計理念為「用光的藍、綠、紅三元色繪出I、O、P三字母由此三字母之特殊佈局隱約看出G,c,h,k等,代表古典、電磁、量子、統計四大力學之重要常數。物理所創立於1928年,該圖案亦可約略看出。」

所徽原始圖像下載

院徽原始圖像下載



沿革

  • 1928   創立於上海
  • 1962   於臺北南港復所
  • 1966   與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合辦「物理研究中心」(現物理研究推動中心),推動台灣之物理發展
  • 1983   將原有的二層樓舊館增建為四層,研究領域擴充至場論與粒子物理、原子核物理、以及統計與計算物理
  • 1999   於舊館東側增建新館樓高十層
  • 2000   於舊館四樓設立「吳大猷紀念館」,為紀念已故前所長吳大猷先生,全館取名為「大猷館」
  • 2002   研究群重新整合為三大組,正式分為「奈米科學組」、「複雜系統組」及「中高能物理組」
  • 2003   所徽誕生,用光的藍、綠、紅三元色繪出I、O、P,能隱約看出G,c,h,k代表古典、電磁、量子、統計四大力學之重要常數
  • 2015   三大研究組重新命名為「量子材料物理組」、「中高能物理組」及「生物與動態系統組」
  • 2015   與財團法人水清基礎科學發展文教基金會共同創辦「李水清物理講座」
  • 2019   設立「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學者養成優良論文獎」

歷任所長

  • 吳大猷院士   (任期 1962-1976)
  • 王唯農博士   (任期 1976-1977)
  • 林爾康博士   (任期 1977-1989)
  • 何侗民博士   (任期 1989-1990 代理)
  • 鄭天佐院士   (任期 1990-1999)
  • 姚永德博士   (任期 1999-2002 代理)
  • 吳茂昆院士   (任期 2002-2004)
  • 李世炳博士   (任期 2004-2006 代理)
  • 吳茂昆院士   (任期 2006-2012)
  • 李定國院士   (任期 2012-2018)
  • 張嘉升博士   (任期 2018至今)

研究方向

本所現在的研究方向可分為量子材料物理,生物動態物理及中高能物理三大主流。涵蓋的領域有

  • 開發尖端顯微術與能譜術;量子材料成長與鑑定;奈米結構中之量子位元物理與量子現象
  • 理論模型建構及數值模擬;物理生物學;軟物質及顆粒體
  • 理論粒子物理、粒子天文學及宇宙學;實驗核子與粒子物理
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