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面對核廢料與能源問題                                               鄭天佐、楊信男、王秋森

 核廢料的處理,政府慣常採取的態度是只要沒人提起,就儘量保持低調,一旦民眾抗爭,則管不了能否兌現,先開張支票,好像這麼做問題就會消失,因此十幾年來問題一直沒有解決。我們認為問題多擱置一天,民眾對核能的恐懼也就加劇一天,問題也更加複雜,所以我們建議政府面對現實,提出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也唯有如此,民眾對核能和能源問題才會有正確的認知。最近的旱災和可能的限電策施,該使核能的互補和戰略價值受到應有的重視,既然核能廠已經建造,我們就要能好好的安心用它,但也唯有妥善處理核廢料,民眾才不會心懷恐懼。

 目前核廢料除了貯存於核電廠內部分外,一部份也貯存於蘭嶼。蘭嶼部分,有八十八%來自核電廠,十%來自國防任務,二%來自醫院和學術界,也就是說核廢料的處理,人人有責。貯存地點可分為境外與境內,但因境外貯存會遭遇國際和平組織之阻撓,在世界上迄無成功案例。況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運往境外只會喪失台灣人民的道德價值,也將損害台灣的國際形象,加深我國外交困境。另外費用也極為昂貴,北韓每桶索價新台幣四萬元,美國更高達十萬元,也就是說單單處理蘭嶼十萬桶核廢料,就需花費四十至一百億元,若同時處理核電廠內已存及日後除役時產生 廢料,共計約一百萬桶,則所需經費高達四百至一千億元。

 境內處理在技術上並無問題,而且也經濟得多,估計只要花費約兩百億就能建置足夠容量的地洞貯存場,把所有核廢料貯存問題全部解決。惟因為以往沒有好好處理核廢料,民眾對核能的恐懼心理已經造成,島內貯存必將因起民眾的激烈抗爭,使島內貯存變得不可行,現在唯一可行的是貯存於外島。環保署曾為此做嚴格的考察評估,通過符合核廢料貯存條件的數個外島,但即使如此也只能選擇無人島,以避免無謂的抗爭和內耗。

 台灣除了核廢料處理外,其實更嚴重的是能源問題。台灣現有能源絕大部分仰賴外國燃料如媒、油、氣等,一旦燃料進口遭受意料不到的自然因素或政治干擾而中斷,則民生與經濟馬上陷入困境,因此開發可靠的能源是政府必須正視的問題。台灣有開發風能、太陽能、氫能、和燃料電池等能源的能力與必要,如果政府能妥善利用核廢料境內處理可節省下來的三四百億,設置新能源研究及展示園區,積極開發綠色能源,則對台灣民生和產業用電都有莫大幫助。

 從地理條件的考量,蘭嶼有充足的陽光和海風, 是個很理想的綠色能源研究及展示園區地點,園區的設置也會帶動蘭嶼的觀光事業。至於外島核廢料貯存地點,小蘭嶼東南方應可考慮,小蘭嶼現在是空軍的炸射訓練地,空軍不難找到另外的合適地點如活動靶場等。其實只要小心,核廢料的處理安全可靠,沒有輻射外漏之虞,無須擔心,也無須為此做內耗式抗爭。當然在做決策前,政府還是好好與蘭嶼居民做充分溝通,以改善蘭嶼居民生活、教育和醫療設施等,取得蘭嶼居民的合作。蘭嶼原住民也好好想,除了保存原有文化的重要性外,有沒有意願融入台灣社會,盡早與其他人民享受同樣的安全舒適的現代化生活。(作者鄭天佐、楊信男、王秋森╱碧水學社召集人,自由廣場 3/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