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國家資源輕易送人                                                             鄭天佐

 

在自然界,只要在兩物體之間通上能量傳導管道,最終是兩物體內能的平衡,簡單的說能量會從化學勢能高的物體往低的物體流,一直到兩體化學勢能相等為止,這是基本熱力學定律,我們不需知道兩體間電子和原子作用細節,就能斷定內能的流向,如果想改變流向,我們就必須借用引擎。對國家來說,人才和資金就是內能,是發展經濟至高的資源,也是國家競爭力最重要的指標,只要有充足的內能,國家的財富和人民的生活水準就能提升。人才,尤其是菁英人才有的是知識,知識來自學習、經驗和創造,資金來自勞力和知識的成功運用和經營。不管是人才或資金,它們都不是短短幾年,而是經過國家人民長年的奮鬥、投資、培育和經營才能得到的。國家的財富和人民的生活水準依賴的是國家資源的有效運用,只要資源運用得當,人民的生活程度和品質亦會提高。如果一個國家讓資源流失,那麼想要得到財富和提高生活品質只會徒勞無功。

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比兩體要複雜得多,但在宏觀關係上,兩者遵守的法則卻非常類似,一個國家資源的流失就是另一個國家的收穫,如果那是對我們懷有敵意的國家,而我們卻把資源白白送給他們,那我們就是不智了。兩國之間除了生意關係外,還得考量社會公義和國家政策,最近討論八吋晶圓廠可否開放至大陸時,政經高層只把焦點放在廠商的利益上,弱勢工人的命運又有誰來替他們擔憂。有人會反駁,內能可由資源成功的運用和經營來增加,所以外移不一定是台灣的損失,單從生意利益的觀點,現在到大陸設廠可能是企業界最具優勢的時候,但是首先我們要問的是他們賺了錢,根不留台灣,資金怎會回流台灣,那我們得到什麼,我們為什麼要犧牲國家的資源去獲利他人,而因企業外移失業的勞工又要誰來照顧。

八吋晶圓廠仍是我們科技產業主力,雖然它所聘用員工不多,但它影響到所有周邊相關工業產品的產銷,一旦晶圓廠外移,相關產業全部外移,結果是台灣產值急速下降和工人失業。很多人說晶圓技術不是台灣所創,我們只是做代工的工作,我們不去別人也會去,不管怎樣大陸很快還是會趕上,不如趁西方國家還沒在大陸大量設廠前,先去佔到商業優勢。這種想法過份簡單,的確晶圓生產設備主要來自美國和日本,但是就是有同樣的設備,不同晶圓廠產品的品質不會相同,台灣之所以能在世界代工業界領先,不但是我們有資金買設備,也因為我們的人才有足夠技術和管理經驗來生產品質高超的產品。至於別人到大陸,因文化和語言上的隔閡,一時難於成功。台灣資金主要是經年以低廉的勞工和鬆懈的環保,利用傳統工業逐漸累積下來的,而人才則是經過漫長的教育和留學與工作經驗,一步一腳印培育出來的。如果我們輕易的將這些辛苦獲得的資源送給他人,那麼我們就等於把科技生產優勢白白送給競爭者,而自己卻未開發出可靠的新技術,那我們不是坐以待斃嗎。

企業家的職責是經營商業,替公司和投資者賺取最大的利潤,他們想外移有他們正當理由,我們瞭解企業界所承受的國際競爭壓力,政府必須與企業家充分溝通,努力協助他們抒解這些困難,以便根留台灣。但是政府主要的職責是保護國家安全和爭取全體人民的福祉,政策的制訂必須以國家和全體人民的利益為優先,照顧可以但不能遷就於少數團體。台灣科技產業其實長期受到政府間接和直接的優惠和扶持才有今天的成就,當國家經濟正低靡,工人大量失業時,他們應該回饋國家和人民長期對他們的支持暫緩外移,等到十二吋晶圓廠成為台灣生產主力後再做考慮。

最後我想呼籲學者專家,對問題不要以權威心態來判斷,不要被人情因素和個人利益所左右,也不必有太大的意識型態,更不必互相扣帽子。在民主多元的社會裡,個人意見不可能一致,問題往往太複雜,每個人的意見都只反映著他有限認知下的判斷。大家以客觀理智的態度和台灣全民的利益,尤其是弱勢團體的照顧為出發點,來討論國家產業政策才重要。強勢團體本來就善於經營和運作,在政府裡永遠有超級影響力,不需學者再為他們賣力,幫助弱勢團體爭取應得的權益才是學者的責任。(自由廣場,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