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國家科技產業競爭力的策略 

上星期筆者赴英國布萊敦參加歐盟與英國物理學聯合會議,會中最熱門的研討題目是近來極被看好的耐米科技,幾呼有一半的論文屬於這領域,很多人相信誰領先奈米科技,誰就在科技產業上會取得優勢。大會演講除了頂尖科學家外,也邀請科技官員討論研發政策,其中包括歐盟研究委員會主委P. Busquin和美國貝爾實驗室副主席P. Williams兩人。後者介紹五六十年來貝爾實驗室在基礎科學和應用科技的龐大投資和劃時代貢獻,而前者的講題,「如何以歐洲的研發潛力擊垮(beat)世界最頂尖者?」,則具有強烈的在科技上想挑戰美、日的意味。在美國,單單一個貝爾實驗室的母公司Lucent Technology,一年就花八百多億台幣於科技研發及產品開發上,其中七十多億用來做基礎應用科學研究。提升國家經濟競爭力是各國急切追求的目標,這是商業國際化的必然趨勢,歐盟是因為歐洲小國有意在國際政經舞台上,與富強的美、日一較上下而結盟的。

歐盟現在著重的研發方向包括資訊科技、奈米科技、生物科技、航太科技、環保與氣候變遷等,而這些大部分也是美、日和台灣正在推動的重點領域。比起美日,台灣和歐盟在科技競爭上遭受同樣劣勢,研發經費只佔國家生產毛額的二%左右,和日本的三%或美國與韓國的二點六%相差甚遠。在研發與生產人員數目比上,歐盟與台灣的千分之五至六,遠落後於日本的千分之十和美國的千分之九。比起美日,台灣的生產毛額本來就微不足道,花在研發的資源比率又偏低,那麼我們要怎樣才能做好科技研發,歐盟所提策略值得我們參考。

首要的解決方案是大幅增加研發人員數目,問題是不管歐盟或台灣,年輕人不再對科研行業感到興趣,因此我們有必要投入大量經費來吸引他們。加強對年輕人和民眾宣導是重要步驟,但根本的解決之道是大幅提昇研發人員的薪資和研發環境。追根究底,多半年輕人重視的是穩定而舒適的將來,從前大家競相投考醫學院,現在的熱門學院是商業管理,這些都充分反映出年輕人的意願。當然研發經費也必須逐年增加,在數年內趕上美國的2.6%,經費一方面可用來提高研發人員的薪資和改善研發環境,也可用來補充長期研究經費的不足。在每人每年平均研究費支出方面,領先的國家是荷蘭、南韓、德國、法國、美國和日本,我們僅達到荷蘭和韓國的45%而已。研究經費會影響論文品質可從論文的衝激係數看出來,十年前南韓科研比不上台灣,但由於幾年來他們積極投資,現在不管在論文數目,或在平均論文被引用次數上都已領先台灣,他們在科技產品開發方面的能力也令我們羨慕。

談到好的環境,研發工作最怕的是閉門造車,為了提高研發效率與成果,我們必須設置任務導向的國家卓越研發中心。中心的功能是一、能集中全國菁英與專家於一堂,使研發人員達到臨界數目,有利於討論、合作和競爭,可促進研發效率和品質。二、尖端儀器設備極為昂貴,把它們集中在一起管理,不只可增加儀器使用率也易於維護。三、不同專業人才聚集在一起,有利於知識和經驗的交換。四、中心可成為國內外產品研發與生產單位之互訪和合作平台,能加強學術界和產業界的交流,期能充分利用新知識於產品開發上。五、人才訓練與培育是發展科技產業成敗的主要關鍵,學生、博士後和研究人員集在同一屋簷,耳濡目染新知識和新技術,除了可縮短討論合作時空之外,亦能激勵相互合作和公平競爭的精神,這是培養年輕人創新能力最為有效的方法。

我們的研發經費主要用在應用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用在基礎研究部分只佔10.5%左右,遠不如美國的15%和法國的2 5%,如果我們想要有新發現和新思維,基礎研究的經費有必要大幅增加。另台灣企業界投資在研發的經費遠不如其他先進國家,政府不得不補其不足,嚴重的影響到基礎研究可用資源,如果我們的企業界有意願提升產品競爭力,大量增加研發資源是無可避免的。在美、日、英等國,企業界不吝投入龐大經費,追求卓越的基礎科學研究,在台灣,我們也希望大企業能開始投資一部份資源,從事基礎與應用科學研究,不單單是為了發現新材料和技術,也可用以激發研發人員的創新能力,並使他們有機會享受到對尖端科技做出貢獻時的喜悅和興奮。

政府高級科技官員和學術領袖一再地強調,只要我們大量投資於研發,我們就會有重大發現,也能創造出獨特的科技產業,以大幅提升國家經濟競爭力。我的看法比較保守,我認為不管是科學研究或技術開法,我們都不能抱著老二心態,也就是說只要我們想做,無論是什麼我們都要有追求卓越的決心,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會有重大發現,或會創造出世界主要生產技術。到底在這世上,「或然率」主宰一切,我們的人員和財源都無法和龐大的美日歐相比,也就是說我們能做出重大發現和開發出世界主要產品的機率是相對的低。其實既使在整個世界,重大科學和主要技術的發現,也只是偶而才有的事。然則我們為什麼必須大力投資科研呢,理由很簡單,如果不這麼做,我們就會在科技產業上落伍,並且很快會被淘汰。研發工作一方面是訓練人才,使他們有能力在最短時間內利用他人的重大發現,開發出最有效的製程,生產品質優良的新產品,一方面也在訓練產業人員的彈性和應變能力,使他們有能力隨機應變,緊跟隨著世界最尖端的科技,開發出日新月異的產品。當然在這種努力的過程中,我們也會有一定機率享受到重大發現的榮耀。(自由廣場,4/18/2002,轉載於「台大生醫學報導」 May-June,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