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將IC王國拱手讓人                             林志隆

 

 台灣的八吋晶圓廠,是經過四分之一個世紀洗鍊而成,才在今天全球的經濟體系中佔有不可取代之地位。爭執八吋開放西進與否時,思考的方式已被全球佈局的市場觀點牽著走,並且深陷此迷思之中。若回顧台灣IC產業的發展史,我們將可以知道,此時此刻,大陸正無所不用其極的,想要竊取台灣經驗的成果。

 台灣的IC產業發展歷程可概分成三個時期:

 一、萌芽時期(一九六四年至一九七四年),此時有交通大學半導體實驗室的成立,培養出基礎人才;爾後,美商通用、德州儀器、飛利浦建元電子等在台設廠,首先奠定封裝業基礎。

 二、技術引進期(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九年),此時逐漸朝技術密集方向轉型,分別有電子工業研究中心、美國RCA、IMR公司的技術引進;更重要的是,李國鼎獲孫運璿行政院長支持,大力推動科技發展方案,新竹科學園區便是此時的傑作,成為日後的台灣矽谷。

 三、技術自立和擴散期(一九七九年迄今):現行的IC業廠商,許多皆是工研院衍生的公司,計有聯華電子、台積電、世界先進公司等;同時,我國IC產業也一反「傳統一家公司從設計、製程、封裝、測試一手包辦」的經營型態,發展出台灣獨創的晶圓專業代工模式,建立起垂直分工的產業結構。

 從台灣IC業的發展史來看,可以知道是國家戮力發展的策略性產業,期間投入了大量資金和優秀人才,致力於研發工作;又提供廠商種種優惠措施,包括土地免租金、免稅優惠等,才有今天晶圓代工王國的偉業。特別是台積電、聯電吸納國內許多優秀的博碩士投入製程生產,所以這兩家公司擁有四、五千項的製程專利,讓台積電和聯電在.二五微米、.三五微米製程(八吋晶圓的主流)可以達到八成半甚或九成半的良率,同時榮登世界第一、第二大廠的寶座。

 大陸的晶圓代工業至少落後台灣五個世代。即使已有日本NEC、MOTOROLA等先進國家投資,亦無法提升其競爭力。主要導因於核心製程技術無法移轉之故。其實大陸高層清楚地知道,自己沒有那麼多個廿五年,直接萃取台灣廿五年來的製程核心技術、管理經驗、群聚效益是最快的捷徑。因此,中國當局在二○○○年六月頒布「鼓勵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優惠政策,以「五年免稅、五年減半」賦稅優惠吸引外資,而將台灣廠商列為最優先積極爭取的對象。其內部所稱的十八號文件,在在展現這樣的企圖心!

 思考八吋晶圓該不該西進?何時登 陸?應該認清兩岸的IC產業是處於競爭而非合作關係,在這個前提下,以全球佈局作為市場的考量,不應被當作無限上綱,當積極西進成為無法抵擋的洪流,如何有效管制廠商將核心製程技術根留台灣,就成了維持台灣競爭力的關鍵!大陸當局祭出誘因吸引台商赴大陸投資,無疑是想擷取台灣經驗,取代台灣在全球佔八成的晶圓代工市場,若不想將「台灣IC王國」名號拱手讓人,暫緩開放八吋晶圓登陸,強化自己技術優勢的領先,才是政府應憑藉勇氣、智慧做出的決定!(作者林志隆立法委員,科技委員會召集委員,曾任工研院超導 體實驗室研究員,自由廣場,3/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