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演講 Colloquium

2017/07/11(Tue)     14:00 -16:00    一樓演講廳 1F, Auditorium

Title

從一篇造假論文的標題談起 ---- 生物學家想說的"機制"是什麼?

Speaker

蔡孟利 特聘教授 (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系)

Prof. Tsai Meng Li (Department of Biomechatronic Engineering, NIU)

Abstract

生物學的重心一直在實體結構上。生物學家總是要等到知道了「是什麼東西」,才有辦法談「為什麼」。從這個角度出發,才能理解這次台大論文造假案的奇怪之處:他們為什麼編得出讓審稿人與期刊主編都接受的內容?因為, 「機制」在現代生物學的研究裡,是以「因為B,所以造成A」的方式來闡述,如果實驗後發現操控B了,居然還無法完美的預測A,那就代表B與A之間,應該還會有個C;而C,會跟D作用,影響了B對A的效果。這裡的A、B、C、D都必須是實體的東西,或許是像蛋白質那樣的大分子,也或許是像鈣離子這種原子層級的東西。上述的關係鏈可以一直內插擴充,也可以外插繁衍,形成大家常常看到在細胞示意圖內畫滿箭頭的「某某某之形成(致病)機制」。這個架構很符合現代人對於科學的想像:有邏輯、易說明,而且導引出明確可行的應用方向。也因此,造假者只要把握住某系列箭頭的思路,就很容易架構出一個合理的開展。加上目前對於細胞內某種分子或是離子存在的證據,都是藉由各種顯像技術的間接證明,不是一陀黑就是一坨亮,自然的,人工作圖就有上下其手的空間。是以有那麼多人長年來都以造假的手法生產論文,或許內化在他們心中的,是一個堅信用推測就能得出結果的生物學;但此種被簡化了的生物學之認知架構,對於生物學發展的傷害,實在是比造假還可怕。 Download: http://real.sinica.edu.tw:8080/ramgen/phys/20170711_TsaiMengLi.mp4

Language

演講語言 (Language): in Manda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