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替代了中國的真假公主

 

199911底,華盛頓美國國家動物園的熊貓「興興」死亡,英國廣播電台BBC用「熊貓外交使節去世」為題報導此消息。

 

四川帥哥興興和美女「玲玲」是1972年尼克森總統歷史性訪問中國,打開中美外交大門時,周恩來特別送往美國的「親善大使」。在全美普遍期望與中國建立正常且友好外交關係下,19724月他們一到華盛頓,馬上造成國家動物園從所未見的萬人空巷,開放第一天就有兩萬多人擠進觀賞這對憨厚可愛的,來自神秘東方古國的帥哥美女。他們在美國被送做堆,玲玲懷孕四次卻都因水土不服,沒有留下子。玲玲在1992年先去世,而興興一走中美關係也跟著惡化。

 

古代中國帝王喜歡用漂亮公主的和親做為外交手段,假公主王昭君出塞是有名且成功的例子,漢朝與匈奴兩國得以和平相處六十幾年。現代社會和人權觀念不再允許此種外交,熊貓便替代了中國的真假公主。台海兩岸僵局在國民黨主席連戰的中國訪問後發生微妙變化,胡錦濤有意如法炮製,學周恩來派遣一對「促統大使」來台。以「統一」為終極目標的深藍當然樂得整天只知思蜀,而以人民「自決」為終極目標的深綠則鬱悶心中,不知如何接球。

 

民眾不論大人小孩都難於抵擋熊貓毛茸茸憨直可愛的模樣。的確「熊貓沒有藍綠,只有黑白」,與其怪罪無辜的熊貓為「統戰貓」或「促統貓」,因而得罪超過半數的台灣將來主人翁,藍綠不如商討如何接受中國的「善意」。而且若兩隻貓熊就能打破台灣人心防,那我們還有什麼資格談當家作主。

 

在此我們暫且不談貓熊能否適應台灣的氣候和環境,也不談是否政府應該按照華盛頓公約才可准許們入境,心理上深綠不妨把熊貓看成中國派遣來台的紅色「親善大使」,深藍就把他們看成連爺爺前往北京拜訪時,主人好意賞他的珍貴禮物,一般民眾就單純的享受這些沒有色彩的全民寵物,經濟觀上也許熊貓也會促進台灣觀光產業。

 

 

熊貓替代了中國真假公主


鄭天佐/中研院院士(台北市)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底,華盛頓美國國家動物園的熊貓「興興」死亡,英國BBC用「熊貓外交使節去世」為題報導此消息。

四川帥哥興興和美女「玲玲」是一九七二年尼克森總統歷史性訪問中國、打開中美外交大門時,周恩來特別送往美國的親善大使。在全美普遍期望與中國建立友好外交關係下,一九七二年四月們一到華盛頓,馬上造成國家動物園從所未見的萬人空巷,開放第一天就有兩萬多人擠進觀賞這對憨厚可愛、來自神秘東方古國的帥哥美女。們在美國被送做堆,但玲玲懷孕四次卻都因水土不服,沒有留下子。玲玲在一九九二年先去世,而興興一走,中美關係也跟著惡化。

古代帝王喜歡用漂亮公主的和親做為外交手段,假公主王昭君出塞是有名且成功的例子。現代社會和人權觀念不再允許此種外交,熊貓便替代了中國的真假公主。兩岸僵局在連主席的中國訪問後發生微妙變化,胡錦濤有意如法炮製,學周恩來派遣一對「促統大使」來台。以「統一」為終極目標的深藍當然樂得只知思蜀,而以人民「自決」為終極目標的深綠則悶在心中,不知如何接球。

民眾不論大人小孩,都難以抵擋熊貓毛茸茸憨直可愛的模樣。的確「熊貓沒有藍綠,只有黑白」,與其怪罪無辜的熊貓為「統獨貓」或「促統貓」,因而得罪超過半數的台灣將來主人翁,藍綠不如商討如何接受中國的「善意」;何況,若兩隻熊貓就會打破台灣人心防,那我們還有什麼資格當家作主?

暫且不談熊貓能否適應台灣的氣候和環境,也不談是否政府應該按照國際公約才可准許們入境,深綠不妨把熊貓看成中國派遣來台的紅色「親善大使」,深藍就把們看成連爺爺前往北京訪問時主人好意送給他的珍貴禮物,而一般民眾就單純的享受這些沒有色彩的全民寵物。

2006/01/08 聯合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統統,依依vs.玦玦

古代帝王喜歡用漂亮公主的和親做為外交手段,假公主王昭君出塞是有名且成功的例子。現代社會和人權觀念不再允許如此做,貓熊便替代了中國的真假公主。

兩岸僵局,在連戰出訪中國後發生變化,胡錦濤有意如法炮製,學學周恩來派遣一對「促統大使」四川貓熊來台。以「統一」為終極目標的泛藍,當然樂得只知思蜀,而以人民「自決」為終極目標的泛綠則是悶在心中,不知如何因應。

不論大人小孩都難以抵擋貓熊毛茸茸憨直可愛的吸引力。的確,「貓熊沒有藍綠」,與其怪罪無辜的貓熊,得罪台灣未來的主人翁,不如接受中國的「善意」。而且如果兩隻貓熊就能打爛台灣人的心防,那我們還有什麼資格當家作主?

暫且不談貓熊能否適應台灣的氣候和環境,也不談是否按照國際公約才可入境,現在藍綠雙方何不先打個不論輸贏的賭,由全民(包括大人和小孩)投票命名,讓全民決定這對熊貓的名字為「統統,依依」或「自玦玦」。

如果後者勝利,自玦玦就當中國派遣來台的親善大使。如果前者勝利,統統和依依就當疆外「連爺爺」前往北京所獲得的禮物。而不管誰勝,我們都能享受「只有黑白」的全民寵物。(作者為中研院研究員,自由廣場1/8/2005